
脾胃是精、氣、血、津液的生化之源,所以將其稱為后天之本。精、氣、血、津液為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以及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能量物質,這些物質都和脾胃有著密切關系。
·脾胃和精
廣義的精泛指精徽物質,氣、血、津液、水谷精微等都在“精”的范疇,古人將其稱作“精氣”。狹義的精為生殖之精,與生俱來,出生之前就已形成,被稱作先天之精。精為構成人體、推動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貯藏在腎中。后天之精與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結合后,形成人體胚胎,依靠母體從飲食中汲取精微物質維持胎兒發育。胎兒出生后,依靠母乳和受納飲食水谷,通過脾胃消化、吸收、輸布的功能將水谷中的精微物質轉化為精,保證人體生長發育、生命活動的需要。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父母的后天之精滋養的腎精氣對于后代就相當于先天之精,脾氣在精的生成過程中地位很重要,所以無法簡單地說精是先天還是后天,將其統稱為精氣。實際上,精氣源于父母先天之精和脾胃運化的后天之精。
·脾胃和氣、血
氣、血為構成人體、維持臟腑功能活動的基本物質,由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所得,血與氣之間的關系密切。氣可以生血,而后推動血液運行,同時氣可以攝血,使血在脈管中循行而不溢出脈外。反之,血為氣之母,血可生氣,而血又能載氣,氣依靠血而運行至金身,共同對人體起營養、推動、溫煦之功能。
氣血既可以構成臟腑物質基礎,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能量來源。脾胃氣虛,健運功能就會下降,進而影響氣血生成,氣血不足,脾胃運化過程也會受影響。所以,氣血不足者不但要
補氣、
補血,更要重視益氣健脾、和胃助運,以解決其化源問題。
·脾胃和津液
津液的形成、輸布和排泄都需要臟腑配合才可完成,因此《素問·經脈別論》中提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如果脾胃虛弱,脾失健運,容易導致水濕停聚,引發腹瀉、水腫、痰飲等病變。反之,水濕不化,濕困脾土,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就會出現障礙,臨床治療此病時,要在健運脾胃的同時利濕,化濕的同時醒脾。
總之,精、氣、血、津液等物質中除了先天之精稟受父母,其他各類都由脾胃運化水谷精微化生,各自發揮充養機體的功能。精血之間能夠互化,津液既可以濡潤全身,也能夠生成血液,血和氣異名同類,關系密切,功能相近。
氣可以生血生津、行血行津、攝血撮津,血為氣之母,血可載氣,津液的運行需要通過氣的氣化功能,氣化失常,津液運行失常,進而形成死陰邪水等病理產物。反之,氣要依靠津液而存,否則會渙散不定無所歸。因此,人體的精、氣、血、津液雖然各司其職,但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