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化的完成需要脾和肝相互協作或制約,還要依賴腎陽的推動。腎陽為氣的動力,就像是火為生活活動的源頭一樣,所以有“火能生氣”的說法。張景岳曾經說過:“火能生氣,火能化神。”這里所說的火就是命門之火,也就是“相火”,命門為先天之氣蘊藏之處,也是人體的生化之源,根據陽生陰長的道理,命門真火的盛衰與脾胃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
脾主運化水濕,一定要有腎陽的溫煦蒸化。腎主水,使得水液的吸收、排泄正常,但是這種開闔之功要依賴脾氣制約,也就是土能制水。脾腎之間相互協調,共同完成水液的新陳代謝。
脾和腎在病理方面相互影響,腎陽不足,脾陽就不能被溫煦,導致脾陽不振、脾陽虛損,引起脾腎陽虛。臨床表現為消化功能失調和水液代謝紊亂。比如,五更腎瀉: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脾失命門之火溫養,脾陽就會虛弱,出現火不生土,五更泄瀉。<華佗神醫秘傳》中提到:“腎泄者,五更溏瀉也。其原為腎陽虧虛,既不能溫養于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陽生之時,其氣不振,陰寒反勝,則腹鳴奔響作脹,瀉法一二行乃安。此病藏于腎,宜治下,而不宜治中。”
但是,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所以脾腎兩虛證的治療方法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補腎不若補脾”,而有人認為“補脾不若補腎”。從某種程度上說,后天因素對
健康的影響很大,但先天因素也是不能被忽視的,究竟哪個因素更為重要還要辨證論治。
如果命門之火衰弱,脾胃的消化功能就會缺乏動力,進而導致脾腎陽虛,出現久泄不止.五更泄瀉、完谷不化等癥狀。出現此癥狀可以選擇補脾腎之陽的理中丸、四神丸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