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的運化就是指飲食的消化、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過程,也指人體水分正常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所以,脾主運化也泛指人體全部組織吸收作用。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脾主運化一定要依靠其他臟腑功能的協調才可完成。先來介紹脾主運化與肝之間的關系。
肝主疏泄,疏泄的過程能夠協調脾胃之氣升降,使得脾氣不受阻滯,脾胃之氣適度升降,才可以運化水谷、生化精微,以生氣血!端貑·五臟生成篇》中提到的:“脾之肉合也,其榮屑也,其主肝也。”這些都說明脾主肉,榮養口唇的生理功能需要依靠肝的疏泄。
肝藏血,脾統血,肝和脾在血的生成、貯藏、運行等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消化方面
飲食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輸布、糟粕下行都要通過脾的升清、胃的降濁來完成。肝主疏泄,能夠調暢氣機,對于脾升胃降,以及二者的功能協調都非常有幫助。
脾氣健運,化源充足,肝就能得到滋養,若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困遏脾陽或濕郁化熱,濕熱熏蒸肝膽,就會導致肝疏泄失職,主要表現為納呆、便溏、胸脅腹痛、惡心、黃疽等癥。
·血液方面
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固攝血液,防止血溢脈外。脾氣旺盛,氣血生化有源,血液在經脈中循行,那么肝就會有所藏,肝血充足,肝得養,進而能夠正常疏泄,能夠健運脾氣,充分發揮生血、統血的功效。并且,肝藏血,二者相互協調就能夠維持血液統藏,具有防止出血的作用。如果肝病長時間不愈,容易導致脾氣不和,阻礙氣血暢通,藏血統血失司,就會導致瘀血、嘔血、便血、鼻衄等癥,肝不藏血和脾不統血一同出現,臨床上將其稱為“藏統失司”。
通常情況下,肝不藏血為實證,脾不統血為虛證?偟膩碚f,肝與脾關系密切,肝病傳脾,脾病會傷肝,肝脾兩臟互為所用,相互影響,因此《金匾要略》之中有這樣的記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臨床上經常能看到情緒郁結、肝失疏泄導致的脾胃升降失常,進而影響消化、吸收過程,引起腹脹、脘痞、納呆、噯氣、泛酸、惡心、嘔吐、泄瀉等癥。而這些癥狀是由“肝氣犯胃”或“肝脾不和”所致,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肝對脾胃是有制約作用的,胃受納水谷,下降于腸,而脾運化水谷中的精徽物質,向上輸送至肺,受肝的疏泄功能的調節。所以,疏泄功能為保持脾胃運化功能的重要條件。
膽汁為消化油脂的重要物質,膽汁為肝所合成,它的分泌排泄需要借助肝氣,因此,肝失疏泄也會導致膽道不利,引發胸悶、脅痛、黃疸、口苦、尿赤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