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化的完成除了要依靠脾的升清、肝的疏泄以及腎陽的推動之外,肺的宣發肅降對于消化運輸的過程也是非常重要的!端鲉·經脈別論>中提到的:“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實際上就是指肺主后天呼吸的宗氣,腎貯藏先天的精氣,肺行氣、腎納氣,上下陰陽相交,呼吸乃和,脾胃就能順利運轉,精氣得到布散,水濕得以下行,所以《難經》中提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也,其脈在中。”從這段話中,我們更能認識到食物的吸收、真氣的給養、津液的輸布都要依靠肺的宣發肅降。
肺有肅降的功能,也就是能夠節制肝、脾和腎的功能。宣發、肅降的對立統一一旦受到破壞,不但會引起鼻塞,還會影響食欲。肺失肅降和肺氣壅塞等會導致咳嗽、氣急、哮喘等癥,甚至會影響全身氣化、氣血運行,甚至會影響到大腸傳導功能,引起便秘等消化系統的癥狀。
脾氣虛通常和肺氣虛并存,臨床上通常表現為咳痰清稀、倦怠乏力、腹脹便溏。廣義上的脾肺兩虛包含著脾肺氣虛和脾肺陰虛兩種類型,但是脾、肺各有各的特點,臨床上出現的脾肺兩虛通常為脾肺氣虛,常見疾病為久咳、哮喘、肺癆等。
導致脾肺氣虛的原因很多,凡是可以導致肺氣不足或脾氣虧虛的因素皆可能成為脾肺氣虛的病因。年老體衰、肺氣不足或久病咳喘、耗傷肺氣,肺氣虛弱不協助脾運化水谷的精微,日久濕聚化為痰飲;或者肺氣虛,肺失通調水道,濕邪網脾,脾失健運,引起肺、脾兩虛。
飲食不節或勞倦內傷,損傷脾氣,脾氣虧虛,水谷精微運化受阻,脾虛不能養肺,即所謂土不生金,引起脾肺兩虛,進而導致脾失健運,水濕停滯、聚集,則痰濕阻肺,這就是脾虛及肺,引起脾肺兩虛。所以,脾肺兩虛有肺虛及脾、脾虛及肺的不同。
脾肺氣虛的臨床表現為:肺氣虛和脾氣虛。肺氣不足容易導致久咳不止、氣短而喘:水津不布,聚濕生痰,痰多、色白、清稀。脾氣虧虛,運化失職,就會導致食欲缺乏、腹脹便溏、面部和肢體水腫。所以,脾肺氣虛的女性通常懶言少語、疲倦乏力、面色發白,舌淡苔白,脈細弱。脾肺氣虛證的治療應當以補脾肺為原則,參苓白術散、六君子湯等方劑加用干姜、細辛、五昧子就能達到此目的。
氣虛衛外失護,易感外邪,或是久病傷及腎,腎不納氣、氣不歸元導致脾、肺、腎三臟均虛的癥狀。